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原臺北室內芭蕾)
1991年由蔣秋娥及邱馨慧所成立的《台北室內芭蕾舞團》一向以高素質的台灣芭蕾舞者為其特色,多次結合美術、音樂、文學、劇場等多元的藝術類別編創舞作。1996年,團長蔣秋娥與團員等人,幾乎都離開台灣進入歐洲各職業舞團發展。
2006年,曾與台北室內芭蕾多次合作的余能盛(任奧地利格拉茲國家歌劇院舞團副藝術總監),與台灣舞蹈界前輩有感於近年來表演機會對台灣芭蕾舞者成長的重要性,深覺該為台灣家鄉芭蕾舞蹈藝術盡點責任與義務,遂於2006年決定,將《台北室內芭蕾舞團》重新立案,期許因為建構此一表演平台,結合國內外優秀舞者,期待彙整台灣芭蕾的資源與生命力,規劃每年固定都可以國內外共同交流,製作呈現芭蕾舞劇作品,保留與發展台灣芭蕾的精隨。
任「台北室內芭蕾」藝術總監的余能盛,已旅居歐洲20餘年,是目前德語國家中地位最崇高的台灣藝術家,自1994年回台發表《失落的影像》《忘歸魚的死與生》,與國內知名樂團如: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台灣獨奏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共同合作演出許多作品,2007年《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2008年《茶花女》、2009年《春之祭》、2010年《門》、2011年《吉賽兒》、2012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2013年《天鵝湖》、2014年《第一天》、2015年《天旋~當芭蕾遇到國樂》、2016年臺南藝術節《國際經典-悸動Emo t i o n》及臺南文化中心製作品牌節目《門】。多年來精選了國內優秀年輕舞者,結合歐洲職業舞蹈家聯合演出,藉由傑出中外舞蹈家的陣容組合以及優質音樂劇場演出的模式開發更多都會觀眾群。隨著舞團的本身製作演出及舞者水準,穩定成長與提昇並提高表演者、創者專業執行的深度與廣度,也提供台灣的觀眾們舞蹈多元面向的藝術視野,對於台灣舞蹈教育推廣的基礎根植及舞蹈表演與創作人才的後繼培養有很大的助益。音樂劇場演出的模式開發更多都會觀眾群。隨著舞團的本身製作演出及舞者水準,穩定成長與提昇並提高表演者、創作者專業執行的深度與廣度,也提供台灣的觀眾們舞蹈多元面向的藝術視野,對於台灣芭蕾舞蹈教育推廣的基礎根植及舞蹈表演與創作人才的後繼培養有很大的助益。
時代在改變,但創新的精䄂和力量是永恆的。
在保留與發展台灣芭蕾的精隨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余能盛深知再出發才是創新向上的力量,將台灣芭蕾邁向國際發展才是下一個重要的目標,決定於2015年將《台北室內芭蕾》重新更名為《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除了延續對芭蕾創作的理想,更期許製作更具代表性及風格性的芭蕾舞作,以更寬廣的視野及國際觀,拓展台灣芭蕾的表現手法及精神面貌。